为响应国家关于构建老龄友好型社会的号召,“银龄守望·睦邻共治”实践队于6月30日至7月15日走进演武社区,开展为期半个月的高龄老人入户探访活动。实践队员跟随演武社区养老工作者的脚步,深入数十户高龄老人的家庭,真切触摸到“银发浪潮”下城市社区养老的脉搏,记录下温情、欢笑、辛酸与思考交织的动人故事。

初探:走近一群“不一般”的老人
“我们遇到的第一位老人,就彻底颠覆了我对92岁高龄的想象。”高若语在手记中写道。“诸葛奶奶”(音)虽已高龄,但精神矍铄,中气十足地欢迎大家。奶奶的叙述中充满了对生活细节的乐天派调侃,比如最终辞去大专工作的原因竟是“学校没食堂,吃不上午饭”。这位可敬又可爱的老人,让高若语和刘同辉队员们感受到了老人们的“精气神”印象深刻。而酷暑之下,爷爷奶奶们端出冰凉的西瓜,则成为了探访中最清甜的记忆。


观察:社区工作的温度与智慧
随着实践深入,队员们主动当起了观察者和思考者。安秀柠关注到社区养老服务的“智慧化”一面。她发现,社区工作人员每次探访都需要在“智慧养老系统”上进行详细登记。“在互联网发达的社会,养老服务也能跟上了发展。”她感慨道。


7月7日正值小暑,队长肖乐怡跟随社工一户户地敲门、聊天、记录、道别。她看到社工的汗水湿透了衣襟,却依旧愉快地讨论着老人们的近况。“那一刻,我突然感受到这份工作的神圣,也由衷地觉得演武社区的近邻养老模式践行得很到位。”


感悟:陪伴是超越物质的关怀
在入户探访中,队员们听到了欢笑,也看到了老人们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脆弱,这让他们对“养老”和“陪伴”的意义有了更为立体的思考。
覃紫睿探访的一位老人的子女均在国外,平时只有护工陪伴。从国外寄回的昂贵保健品,因为说明书都是英文,大都只能堆在角落。这一幕深深触动了覃紫睿:“‘关心’本身并不能取代‘陪伴’,或许我们能为老年人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另一次探访,则让黄净慈和安秀柠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她们遇到了一位因女儿不幸离世而心中充满伤痛的奶奶。老人起初充满防备,但在队员们的耐心下,最终敞开了心扉。“他们犹如刺猬一般,让人无法接近,但其实他们内心也非常脆弱。”黄净慈写道。

张利红则在7月15日的探访后进行了反思,“探访很顺利,但老人不需要查户口似的询问,更需要落到实处和发自内心的关心,将重点更多地放在陪伴本身。”


这次实践远非简单的志愿服务,而是一场深度的社会观察。实践队超越了单纯“陪伴者”的角色,主动化身为敏锐的“观察者”与深刻的“思考者”,从新旧社工交接引发的对组织架构可持续性的思考,到对“有效陪伴”与“物质关心”边界的探讨;从反思“质量”与“数量”的平衡,到倾听个体悲欢后的感悟,队员们对养老服务的复杂性有了更清醒认知,也感受到了作为青年一代所肩负的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愿我们以青春之力量,为社区养老事业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宣传中心
文/许蕊雯
图/安秀柠 高若语 黄净慈 刘同辉 覃紫睿 肖乐怡 张利红 郑晓敏
编辑/陈胤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