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至7日,“海丝拾韵,闽澜薪传”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泉州、厦门、漳州三地开展海丝文化实地调研。实践队以“解码千年商魂,传承海丝文脉”为核心,通过探访历史遗迹、体验民俗文化、梳理贸易脉络,构建“学徒商-冒险商-战略商”三阶进阶式旅游方案,录制多语种宣传素材,为海丝文化传播与文旅融合提供青年视角。
泉州:溯源“学徒商”时代
7月5日,实践队首站抵达“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开启“学徒商”体验。在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队员们研读“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展厅,记录宗教石刻中的文明交融印记与航海器具细节。
接着实践队走进蟳埔村,考察作为海上贸易见证的蚵壳厝——由牡蛎壳砌筑的房屋,历经数百年风雨仍坚固。实践队员侯裕茁体验了非遗“簪花围”民俗,在传承人指导下用十二枝鲜花编缀象征商誉的头饰,感受海洋文化与生活美学的融合。

实践队员侯裕茁体验泉州簪花

实践队全体成员在蟳埔村合影
在市舶司遗址,队员们学习了核发出海“公凭”、征收关税、规范外商管理等制度,为刺桐港繁华提供注脚。实践队复刻古代盟誓仪式,双语诵读“以信立市,万商同舟”,体会契约精神对海丝贸易的支撑。
厦门:解码“冒险商”智慧
7月6日,实践队转战厦门,聚焦闽南商人无畏强敌的勇气。实践队员参观厦门市博物馆,了解战争年代闽南商人冲锋陷阵,坚持抗击列强与贸易救国并举,这种“于绝境中寻生机”的冒险精神令人动容。

实践队员在厦门市博物馆合影
午后,实践队登上鼓浪屿,在黄荣远堂别墅解码近代华商“商战卫国”传奇。队员们考察别墅遗迹,参观1938年日军机枪弹孔、地下室“非家国危亡,不得动用”的金条铁箱,体会“左手算盘谋利,右手枪炮卫国”的闽商精神。

实践队全体在黄荣远堂合影
漳州:洞察“战略商”远见
7月7日,实践队抵达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节点——漳州月港,开启对这座明代唯一合法民间外贸港的深度探访。队员们通过实地考察,切身感受月港作为“天子南库”的昔日辉煌,探寻其蕴含的开放格局与战略智慧。
在月港海丝馆,弥漫的杉木香气瞬间将队员们带回四百年前远洋帆船的时代。展柜中并置的西班牙银币与“漳州锭”,生动讲述了1615年月港商人的金融创举——将流入的外国银币熔铸为统一标准的“漳州锭”。借助精细的月港微缩模型,队员们梳理了九龙江沿岸码头群的功能分工,直观感受了史料记载中“舟楫鳞集,商贾云集”的繁盛景象。

实践队员李诗画在海丝文化馆拍摄宣传视频

全体实践队员在月港拍合照
实践队实地走访了容川码头遗址。虽然这座明代码头因河道淤积早已失去功能,但石阶上深深的磨损痕迹无声诉说着往昔的货运繁忙与市井繁华。队员们了解到,历史上月港曾有七处分工明确的古码头,共同支撑起长达2公里的商铺街区。在如今仅存的约500米古街巷中,居民们保留的悬挂“朱子帘”传统习俗,为厚重的贸易历史增添了鲜活的生活气息。
作为月港的地标,队员们登上了始建于1582年的晏海楼。这座独特的八角形瞭望台,当年可观测20里外的船旗信号。队员们仔细观察了楼体石壁内的防御铳孔以及直通县衙的地道入口,理解了其作为海防预警和指挥中枢的重要作用。
在漳州港观景台,队员们考察了清代闽浙总督邓廷桢督建的南炮台遗址及其2009年复原的德国克虏伯巨炮(该炮曾有击退英军、击沉日舰“若竹号”的战绩)。站在制高点,队员们远眺繁忙的现代漳州港:巨大的红色桥吊单次起吊量达40吨,停泊的“新刺桐号”集装箱巨轮运载能力高达21,000标箱,与四百年前月港年吞吐量约100标箱形成跨越时空的强烈对比。

实践队员在南炮台拍摄宣传视频
此次实践前期已完成厦漳泉海丝文献梳理与视频脚本创作,后续队员们还将设计“学徒商-冒险商-战略商”三阶旅游线路,配套多语种解说词;制作中英俄三语宣传视频,对比展示古迹与现代码头,凸显海丝文化延续性与创新性;撰写实践报告,探讨外语在文旅宣传中的应用,为海丝遗产国际化传播提供参考。作为新时代青年,实践队员们既是历史记录者,更是文化转译者,期待以青年视角让千年海丝商道焕发新生命力。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宣传中心
文/包心蕊、薛渊
图 /侯裕茁、李诗画
编辑/陈胤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