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0日上午,2025年“文学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外文学院顺利开幕。本次会议由厦门大学与《文学之路》编辑部主办,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厦门大学文明交流互鉴研究中心承办。本次会议以“家庭”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中、德两国四十余所高校的近百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

开幕式由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副院长、德语专业学术带头人刘悦教授主持。
厦门大学副校长尤延铖教授致辞,他指出《文学之路》自2000年创刊以来,作为一本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德语学术期刊,致力于构建开放、多元、包容的学术交流平台。本次研讨会适逢中欧建交五十周年,围绕既具普遍社会基础,又蕴含多维学术阐释空间的“家庭”为核心议题,将再次推动中德文学文化传统与现代性在理论层面的深度互动,进一步加深和拓展中欧文明互鉴的知识生成与学术共鸣。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院长陈菁教授向远道而来的与会嘉宾和学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她指出,厦门大学的德语教学始于建校之初,今年新开设的“德语+哲学”与“德语+国际政治”两个双学士学位项目标志着厦大德语在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祝愿中德两国的学者将逾越语言和国别的鸿沟,像家人一样进行情感、心灵和思想的对话,以彰显家庭之于人类的永恒和普遍意义。

《文学之路》主编、四川外国语大学冯亚琳教授对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承办本次会议致以诚挚的谢意,她指出,不设限的回答、无止境的思考正是“文学之路”研讨会的魅力所在。

德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副总领事Jana Ludwig通过视频方式对大会致以热烈祝贺。她对本次大会在厦门大学举行表示由衷祝贺,指出家庭是超越文化、代际和边界的普遍价值,相信本次大会将对加强中德之间的语言、文化和人际交流作出积极贡献。

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北京代表处主任Ole Engelhardt通过视频方式对大会发来贺词。他指出,文学与文化是国与国之间建立可靠关系的基石,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卓越使者,期待本次《文学之路》年会成果丰硕,启迪智慧。

主旨报告环节由《文学之路》合作主编、海德堡大学教授Getrud Maria Rösch主持。海德堡大学教授Burckhard Dücker率先作题为“家庭文学作为社会和当代历史现象的反思空间”的主旨发言。《文学之路》合作主编、复旦大学教授魏育青的报告题为“从红旗到灰云——家庭叙事的多元性与共鸣”,聚焦译介成中文的德语家庭文学作品。中山大学教授Carsten Rohde作“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与生活艺术之间——以斯蒂芬·瓦克维的自传三部曲《看不见的国度》《新人类》《我母亲的画像》为例”的报告。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方在庆从跨学科交叉角度,作题为“公众形象与私人自我之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与文化比较中的家庭形象”的主旨报告。《文学之路》合作主编、马格德堡大学教授Armin Burkhardt则以“家庭语言”概念的不同界定为切入点,作题为《家庭词汇的类型学与构成原则——基于日常及文学作品中的实例分析》的报告。






本次研讨会共设六个分论坛。分论坛(一)聚焦德语文学与世界文学中的家庭,由厦门大学助理教授谢敏主持,冯亚琳担任点评人。与会者深入探讨了家庭作为教育目标的文学构建、家庭亲密关系的瓦解与阶级意识生成、跨文化叙事差异等论题。

分论坛(二)聚焦叙述、想象、记忆和现实中的家庭,由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王凡柯主持,浙江大学教授范捷平任点评人。论坛探讨了表现主义文学中家庭关系的疏离与冲突、现代“生命权力”如何渗透并重塑了传统的家庭关系、图像小说中作为记忆空间的家庭呈现等论题。

分论坛(三)聚焦叙述、想象、记忆和现实中的家庭,由厦门大学助理教授毛学勤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陈壮鹰任点评人。论坛重点剖析了移民家庭从“解构”到“重构”的过程,分析了家庭视为充满“存在主义矛盾”的微观世界,从精神分析视角探讨了文学作品中的婚姻与家庭。

分论坛(四)聚焦“叙述、想象、记忆和现实中的家庭”,由厦门大学副教授方帆主持,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教授Astrid Dröse任点评人。论坛重点探讨了家庭伦理、战争创伤等话题以及德语家庭戏剧中的政治与价值危机等论题。

分论坛(五)聚焦“叙述、想象、记忆和现实中的家庭”,由厦门大学助理教授杨耘硕主持,刘悦任点评人。论坛分析了儒家价值观与德国家庭哲学之间的关联、战后社会歧视造成的创伤、中德图画书如何通过文字与图像结合帮助儿童理解家庭死亡、小说的虚构特征如何作为历史或民族志的来源等论题。

分论坛(六)聚焦“叙述、想象、记忆和现实中的家庭”,由厦门大学助理教授孙纯主持,复旦大学教授魏育青任点评人。论坛讨论涉及德国媒介眼中的中国家庭形象、当今中国文学出版格局、哈布斯堡王朝的变迁及解体等论题。

9月21日下午,本次“文学之路”国际研讨会闭幕式在厦门大学人文与艺术高等研究院举行,由陈壮鹰主持。会议伊始,陈壮鹰指出,《文学之路》多年以来一直在为广大中青年日耳曼学者创造积极、包容的科研平台。《文学之路》合作主编、德国图宾根大学教授Jörg Robert在主旨报告中深入探讨了18世纪的书信文化和互动美学。随后的“传播的记忆一一文明互鉴视野下的中德交流”圆桌论坛由范捷平主持。杨耘硕回顾了厦大外文系首任系主任周辨明、首位德国教授Gustav Ecke等早期德文教师对厦门大学德文的贡献。冯亚琳、魏育青回忆了《文学之路》的创刊历程以及国内日耳曼学的发展,Jörg Robert、Armin Burkhardt、Astrid Dröse以及多位青年学者深情回忆了自己与《文学之路》学术期刊的渊源。


最后,Getrud Maria Rösch作大会总结发言。她充分肯定了本次大会推动中德文学文化研究界思想和智慧碰撞的积极作用并指出,本次大会通过6场精彩的主旨报告以及近50场分论坛报告及活跃的讨论,涵盖了以“家庭”为主题的多元讨论,不仅深化了对“家庭”与文学关系的理解,也进一步有力推动了中德学界的密切交流与合作。至此,本届“文学之路”国际研讨会顺利落下帷幕。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宣传中心
文/江若含、王丽君、刘宇佳、王勃语、
邓淑梅、陈姝瑧、黄珂、樊静
图/苏小曼
编辑/陈胤霏
审核/毛学勤、李林蔚
复审/郑 辉、刘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