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利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开展讲座


发布时间:2025-09-28      浏览次数:

927晚上7点,厦门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成功邀请暨南大学赵春利教授开展题为语义语法的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思考”学术讲座。本次讲座是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南光名家讲座第115讲。本次讲座采用腾讯会议平台,于线上举行。讲座由辛志英教授主持,参会人员主要为我院师生。

讲座伊始,辛志英教授对赵春利教授能够应邀出席表达了诚挚的谢意简要介绍厦门大学外文学院与暨南大学的紧密联系,同时回顾了厦门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的历史。

在这次精彩的学术讲座中,赵春利教授以语义语法理论为核心支撑,围绕精确提取虚词语义的核心目标展开深度探讨,不仅明确了汉语虚词的核心语法性质与特点,更创新性提出一套包含“分布定位、比较辨析、逻辑证明、认知解释” 的四步系统方法论,为汉语虚词研究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新路径。



讲座开篇围绕句末助词、语气词、情态副词的汉语语言研究价值铺陈背景,进而以语义语法的语义本体论为基础,结合语法意义与语法形式辩证关系的认识论,明确研究的理论框架。主讲人指出,汉语虚词研究需突破传统单一分析模式,不可简单将实词研究方法套用于虚词分析。要实现这一突破,首先需精准把握虚词的本质属性:其一,虚词具有 “功能性” 的语法性质;其二,虚词具有 “关联显意” 的语法特点。

围绕该性质,讲座重点拆解了四步系统方法论的具体内涵,每一步均配套清晰的操作路径:在“分布定位法”环节,主讲人提出从话语制约、句类选择、位置分布、搭配限制四个维度,锁定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范围,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比较辨析法”则通过增加删除、前后移位、近义替换、同现对比四种操作,直观呈现虚词的语义差异与功能边界;“逻辑证明法”聚焦正反分布、对立搭配、矛盾语义、逻辑论证,从逻辑层面验证虚词的语法意义,排除歧义解读;“认知解释法”则深入关联诠释、认知情态、利害关系、权势性别等维度,挖掘虚词使用背后的认知机制与社会文化因素,让研究更具深度与人文视角。

只有契合研究对象本质的系统科学方法,才能精准提取有价值的虚词句法语义信息。这套方法论的价值不仅在于完善汉语虚词研究体系,更能直接服务于实践。对汉语教学而言,可帮助学习者快速掌握虚词用法;对词典编纂来说,能为释义与用例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对语言信息处理领域,则能为机器识别、语义分析提供精准的语法标注支持。



在问答环节老师和同学们就隐性语法、文章标题、介词位移、直播语言“给到大家”句式、个案分析与大语言语料的平衡、逻辑解释、四步方法论的算法化操作等问题赵春利教授进行深入讨论。

关于隐性语法问题,赵教授从广义形态理论出发,结合汉语自身的形态特征指出:汉语虽不像英语那样存在显性形态变化,但隐性语法规则会通过词语的组合与搭配规律体现出来。他特别强调,研究汉语语法必须重视隐性语法的挖掘,例如可通过虚词分布定位、语义组配提取等方法,进而揭示汉语语法的内在规律。谈及文章标题的拟定,赵教授认为,好的标题不仅要能吸引编辑关注,还应体现研究的逻辑脉络:从分布规律梳理,到语义信息提取,再到形式验证,整个过程需呈现出清晰的递进关系。

在介词的古汉语特征方面,赵教授提到,唐宋时期以后,汉语中开始出现介词前移现象,介宾结构整体前移逐渐成为普遍规律;而“源于”“来自”等表达,实则是古汉语用法在现代汉语中的遗留。针对直播语言的语法特点,他指出,口语语法与书面语语法差异显著。像“给到”“给到大家”“V-到”这类表达,完全可以作为专项研究对象;但同时也要注意,网络语言具有变化快、时效性强、来源复杂、稳定性弱的特点,研究时需充分考虑这些属性。

关于个案分析与大语言语料的平衡问题,赵教授表示文章是基于实例调查形成的,如果写论文需六个月要花四个月调查;而在大规模研究中,高频特征是主要分类依据。此外,在算法化操纵方面,他建议大家如果感兴趣可采取逻辑语义学方法,除了量化还要将研究逻辑化。

另外,在逻辑解释层面,赵教授表示逻辑是有限的但语言是多样的,同时以“可能”的多重含义为例来解释语法类型差异;同时指出一些超常搭配往往是文学诗意语言,所以如果一些语言在语感上难以接受,可能是因为语体导致的异常现象。他还提到,在语法研究中,若能解释70%以上的语言现象,其研究结论便具备了充分性。

讲座结束,辛教授再次对赵教授的指导表示感谢。此次讲座持续两个多小时,将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紧密结合,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对推动汉语语言学研究向精细化、系统化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厦门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

/文 庞雨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