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名片】
周宁棪薷,中共党员,外文学院2021级英语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任外文学院本科生团总支副书记、副班长。曾获“厦门大学军训优秀学员”“厦门大学优秀心理学生干部”“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文体活动先进个人”等称号,及厦门大学学术创新奖学金、社会工作奖学金文体优秀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外文学院赵子逊学术与文化基金奖学金、大麦社会工作奖学金等奖励。

【“勇敢地想象,勇敢地去做,勇敢地接受,勇敢地拒绝,允许一切发生,遇见一切可能,你想要的正在路上。”】
在厦门大学的四年时光里,周宁棪薷始终以坚定而温柔的姿态,在青春的坐标上留下了独属于她的注脚。生活、学习、工作,丰盈充实,乐于探索,勇于尝试。她将每一次选择的机会都视作一种可能性,眼泪与笑容,都是路程中的收获,比起追求一个固定的目标,她追逐的,是一种不断前进的状态。
不恐惧失败,不将时间浪费在后悔中,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会带来掌声或嘘声。但最重要的声音来自自己的内心,是否能从中发现于自己而言的珍贵价值,这一点远胜其他,附加的都是奖励。
【厚积:沉潜的每一刻,都是奔涌的伏笔】
“没有哪一段努力是徒劳的,只是还未到它开花的季节。”回望四年求学生涯,周宁棪薷始终把“沉淀”作为前行的姿态。她追求扎实基础与广阔视野并行,加入外国语言文学创新实验班,学业上获“赵子逊学术与文化基金奖学金”“学业二等奖学金”“社会工作奖学金”等多项荣誉;在“21世纪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获得厦大校园选拔赛特等奖、福建省决赛一等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两度获奖,她以一颗恒心、以一腔热忱,为自己的学习生涯写下生动的注解。
课余时间,她在艺术与体育中书写另一种绽放。舞台上的她曾获“舞林大会”女子单人A组第二名;在学校的街舞协会中挥洒汗水,组织、参与多项文艺展演,多次获得“文体优秀奖学金”和“文体活动先进个人”。同时,她也积极投身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从“红树林线上支教”到“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志愿服务,从从校园迎新到百年外文学科发展大会的统筹安排,从副班长到本科生团总支副书记,从她用实际行动诠释“奉献”的青春含义。“即便那时尚未成为一名正式党员,我也始终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她说,入党的脚步并非从一纸申请开始,而是从一次次选择中沉淀坚定,从一次次的行动中靠近信仰。


【远眺:站在厦大,向更辽阔的世界出发】
“文学与语言,给予我一双穿越国界的眼睛。”在这个信息如潮、文化交融的时代,四年的外文学习生活,为她打开了一个多元而辽阔的世界。外国语言的熏陶不只教会她沟通,更教会她理解;诗歌与思想的浸润让她相信,在他者中可以发现自我的轮廓。她曾在国际组织体验周中深入思考全球合作的意义,在课堂之外不断拓展知识边界,她明白,语言不是答案,而是一把打开世界的钥匙;文化不是终点,而是行走世界时应有的胸怀与自觉。
“我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汲取智慧,亦愿将中国的故事讲给世界听。”四年学习所赋予她的语言利刃与文化襟怀,并非既定的“答案”,而是“不惧”的勇气与能力。于是,本科毕业后,她选择将目光投向世界,前往英国继续深造,以开放的心态看见世界,于碰撞中汲取智慧;亦将心系桑梓,在传承与创新中彰显文化根脉。



【回响:岁月无声,信念回响】
“青春不是短暂的热烈,而是持久的回响。”四年的校园生活,点点滴滴镌刻成了她内心最温柔也最坚实的力量。初入学时的青涩、志愿活动中的触动、舞台演出时的热血、学生工作中的责任、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同伴们的鼓励与欢笑、芙蓉湖水的涟漪声、建南大会堂的上课铃声、凤凰台上悄然盛开的凤凰花……那是厦大赠予她的温柔与力量,在她心中久久回响不息。
未来,无论走到哪里,身份如何变换,心中那份为家国、为人民而奋斗的初心不会改变,她也会带着这份“回响”继续前行,把母校赋予她的精神血脉延续在更大的天地中。



【厚积是我一路走来的脚印,远眺是我奔赴山海的目光,回响是我始终不变的热爱与信仰。】
爱、理想与未来正在我们的脚下诞生,长路山高水远,或坎坷跌宕,或顺遂无虞,我们只向前走。愿所有的外文学子能够在这里发现更好的自己,永远热爱,永远热泪盈眶,循此苦旅,以达天际,踏破荆棘,去往璀璨年华。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宣传中心
编辑/陈胤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