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学院举办“‘救’在身边”心肺复苏 急救技能培训


发布时间:2025-04-03      浏览次数:

为提高学生自救互救意识、增强应急救助能力,3月29日上午,外文学院在德贞楼112报告厅和凤凰台举办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培训。活动邀请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麻醉科主任翁建森医生,通过“理论+实操”方式开展以心肺复苏(CPR)为专项的急救技能理论学习与实操练习。学院学工组老师,团学组织骨干成员,各班班长和安全委员参与此次培训活动。

科学指导,夯实急救基础

“心脏骤停的黄金救援时间仅有4分钟。”活动开场,翁建森医生用真实的案例向大家展现了掌握急救技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通过图文演示与视频案例,详细讲解了判断环境安全、轻拍重唤、定位按压点等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与技术要点。 

翁医生聚焦不同人群的施救差异、使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禁忌等方面,进一步展开讲解,并反复强调“安全评估优先”原则,避免盲目施救引发二次伤害。

实战演练,让知识转化为能力

“这里有人晕倒了!请帮忙拨打120!”在实操演练环节,同学们分组模拟突发急救场景。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同学们完整熟悉了从判断患者意识、清理呼吸道,到实施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规范流程。

“手臂要垂直,用身体力量下压!”练习过程中,医务人员穿梭于各小组间纠正动作。随着一次次调整按压姿势和模拟人工呼吸的节奏,同学们的动作逐渐从生涩转为熟练,最终所有参训同学都顺利掌握了CPR与AED的操作规范。

培训活动的最后,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操作展示并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何淑瑶,研究生会轮值主席:

在实操演练环节,我初次体验了心肺复苏。看似简单的动作,实际操作中却需要精准把握按压位置、深度和频率。这些细节让我认识到,急救知识需要通过规范训练才能转化为有效的施救能力。今后,我更应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掌握急救技能,在紧急时刻有能力抓住关键时机、伸出援助之手。

胡海韵,2024级翻译硕士党支部书记:

通过今天的急救培训,从理论到实操,我逐步掌握了胸外按压、AED的正确操作流程。翁医生讲述的案例,让我明白了“黄金四分钟”对生命的意义。急救不仅是技能,更是对生命的敬畏。正确的急救技能是“成为生命守护者”的关键环节,也是与死神交手的“制胜法宝”。希望更多人掌握这项技能,让爱与勇气在关键时刻传递,共同守护生命安全。

胡嘉恬,学生会执行主席:

参加学校组织的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培训,让我收获颇丰,感慨良多。培训中,翁医生详细地讲解了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并现场演示了心肺复苏的完整流程,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同时还强调了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如按压的位置、深度、频率,以及人工呼吸时的要点。在反复练习中,我们逐渐掌握了技巧,动作也越来越规范。这次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心肺复苏技能的重要性,掌握心肺复苏技能,就有可能在关键时刻挽救一个生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援时间。

郭雨鑫,2022级法语2班班长:

学习基本急救技能不仅是一种能力提升,更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今天的学习,让我掌握了黄金四分钟、心肺复苏流程等核心知识,建立了科学的急救认知体系。在实操练习环节,我发现要保持按压频率和深度并不容易,需要反复练习来强化巩固。作为大学生,我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当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以便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曾语轩,2022级法语2班安全委员:

在培训的前半段,宣讲医生系统讲解了CPR核心理论,尤其通过对比仰头提颈法与托颌法,让我对急救气道清理细节有了新的认识。后半段的凤凰台实训环节,我们在专家指导下进行分组实操,利用人体模型反复演练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配合节奏,我更好地掌握了按压技巧。我认为急救知识的培训模式十分宝贵,当越来越多人掌握这项重要技能,就能在黄金救援时间内挽救更多生命!

让急救成为“必修课”,共筑生命防线

“急救不是医护人员的专利,每个人都能成为生命的守护者。”此次培训,学院聚焦“关键少数”,优先抓好学生干部的急救技能提升,不断推动急救知识真正“入脑入心”,让学生骨干们从急救的“旁观者”转变为“施救者”,为校园安全增添一道坚实的屏障。

未来,学院将继续面向全院师生大力普及公众急救技能,不断增强参与现场救护的意识和能力,让“敢救、会救、愿救”的信念扎根于每位师生心中,为构建安全、互助、温暖的校园贡献力量!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宣传中心

文/李淑一

图/侯裕茁

编辑/陈胤霏